最近,浙江省義烏市留守過年的政策“一炮而紅”,17條政策、中英兩版,從每人500元的“新年紅包”電子消費券到每人20G的流量包,從公共文化場館的免費開放到醫療機構的免收掛號費……實實在在又面面俱到的福利引得網友一片叫好:“貼心、周到又務實”“不愧是世界的義烏”。
臨近春節,部分地區出現多點零星散發病例,疫情防控這根弦依然松不得。為減少人員流動帶來的疫情傳播風險,不少地方都呼吁外來人員“就地過年”。
留還是不留?這是擺到每一個異鄉人面前的“兩難”選擇。一邊是期盼了一年的團聚機會,一邊是疫情防控的大局考量,對于每一個個體來說,“非必要不返鄉”雖能理解,但獨在異鄉過年的孤獨感卻讓人比較犯難。大家之所以為義烏點贊,就是因為它讓“兩難”變得不那么難。“義烏倡議”,不單單是講顧全大局,更是放下了身段,體貼考慮異鄉過年的諸多不易,并一一安排好,義烏讓人看到了留人過年的誠意。
既要有理性的防控政策,更要有溫情的精神關懷。留人過年,就要有“待客之道”,留人首先在留心。疫情防控的決心自然要“硬”,但實施手段需要盡量地“暖”,不能讓在城市里奮斗打拼、做出貢獻的異鄉人受了委屈、寒了心。義烏的做法就是讓那些顧全大局、就地過年的人,得到生活上的便利和情感上的關懷。畢竟,心暖哪里都有家的感覺。
有人說,“這才是各地該抄的作業”,沒有口號和表態,句句都在抓落實,事事都安排得清清楚楚,這是對外來人員的尊重與關懷,更是體現了“服務型政府”的治理水平。留人過年,事小但意義大,本質上體現出的是一座城市的“留人”態度。近年來,不少地方展開“搶人大戰”,福利政策輪番上陣,但對于在異鄉打拼的人來說,認同感和歸屬感比什么都重要。與其等到“用工荒”“人才荒”的時候慌慌忙忙,不如把工作做在平時、做在前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