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七夕”是中國流傳至今最古老的節日之一,最遲在東漢應劭所著《風俗通義》里就已出現了關于“七夕”的記載:“織女七夕當渡河,使鵲為橋。”有意思的是,早在“七夕”出現之前,“七月七日”這天便已經是一個不凡的日子——追溯這個日子,我們可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“七夕”的文化意蘊。
“七月流火”,夏歷七月大體可對應陽歷八月,正值夏秋之交,暑熱雖未退去,但“大火星”逐漸偏西,天氣快要轉涼。而借這夏天最后的驕陽曝曬一下衣服,能殺菌防霉,無疑對古人具有最直接、最現實的意義。故夏歷七月七日,民間習俗是要曬衣的。別人趁七月七日這天曬出了自家的“紗羅錦綺”,而名列“竹林七賢”的阮咸家貧,沒什么好東西拿出來曬,便用根竹竿掛了一條大褲衩在中庭曬。人們覺得奇怪,阮咸卻道:“我也不能免俗啊,那就隨便曬曬吧!”這是《世說新語》里記載的一件曬衣的趣事。為了殺菌防霉,衣需要曬;為了防蠹魚,書籍同樣要曬。七月七日“曬書”也成為詩書人家標榜風雅的絕好時機。同樣是《世說新語》里,也記錄了一則和曬書有關的笑話:別人在七月七日搬出自家的書曬,而郝隆跑到太陽下仰臥著曬肚子,有人問他干嗎,他答自己也在曬書,書都在自己的肚子中。不知道秒殺了多少附庸風雅的曬書人。
不論曬衣還是曬書,既是曬,就離不了太陽,活動發生在白天。后來,這天的民俗活動發生了根本變化,活動時間也從白天移到了晚上,節日名稱也隨之變成了“七夕”。這與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的興起有關。
牛郎和織女本是天上星宿名,最早見于《詩經·小雅·大東》中的記載。詩中說:天上的銀河星光燦爛,織女星一天之內要七次移動位置。可即便它那么繁忙地移動了七次,也來不及織成一塊像樣的布匹。銀河的另一邊雖然有閃亮的牽牛星,卻也不能用它來拉大車之箱。詩句借天上的星星發了通牢騷,悲嘆周朝被奴役的人民的艱難生計。這里出現的牽牛和織女雖然已經帶有人格化的傾向,但仍是天上的星星。古人觀察天象,常充分調動想象,以其農耕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比附之。織女星位于銀河西側,共三顆星,組成一個等邊三角形,古人覺得形似織機,故名其為織女星。牽牛星位于銀河東側,也由三顆星組成,古人覺得形似駕車之牛,故名其為牽牛星。
到了漢代,隨著天人感應觀念的演進,天上的星宿被奉為星神,“牽牛”和“織女”也就成了“牽牛神”和“織女神”,具備了神的資格和人的特征。尤其是織女,還被賦予了“神二代”的身份——天帝之女。于是人們根據牽牛神與織女神各居銀河一方,且牽牛星三顆星成線的方向直指織女星方位的特點,想象出牽牛織女為一對隔河相望的戀人的故事來。在《古詩十九首》中收錄的漢代無名詩人的詩作里,詩人吟唱道:“迢迢牽牛星,皎皎河漢女。纖纖擢素手,札札弄機杼。終日不成章,泣涕零如雨。河漢清且淺,相去復幾許?盈盈一水間,脈脈不得語。”牽牛織女此時已充分人格化,牛女的愛情故事,讓后世男男女女感動不已。
為什么古人把牛女相會安排到七月七日晚上呢?
牽牛星和織女星都位于北半球夏季的星空,只有夏季才能觀測到。漢代的天文歷法書《大戴禮記·夏小正》中記載:“是月織女東向,蓋言星也。”古人已經觀測到,夏歷七月正是牽牛、織女星光最燦爛的時節。牛郎與織女的相會,非七月莫屬。再則,七在中國古代本就是具有特殊意味的數字。《周易》:“反復其道,七日來復。天行也。”七常常被古人視作一個循環周期,帶有回歸的意思。牛郎織女的重逢也具有愛情失而復得的意味,將其選在“重七”之日,符合當時的文化觀念。此外,古人又認為七是陽數,《說文解字》:“七,陽之正也。”古人認為,初七是“以陰會陽”的日子。牛郎織女相會的故事被比附到這一天,是古時民俗文化的映射。
“七夕”的主題本來是“愛情”,然而隨著社會發展,上古時期自由奔放的民風開始受到倫理道德的制約,特別在宮廷,制約更為苛嚴。宮女的生活單調而枯燥,“七夕”的“愛情”主題無疑能對她們寂寞的心靈起到一定的撫慰作用。然而,受禁忌、戒律的諸多限制,宮女無法公開、大大方方地慶賀這個節日。不過,這難不倒聰明的宮中女子。傳說天上的織女“年年機杼勞役,織成云錦天衣”(《月令廣義》引梁朝殷蕓《小說》),勤勞而靈巧的織女能編織出天上的云彩和無縫的天衣,這樣的女紅手藝怎能不讓凡間女子歆慕呢?而乞求獲得織女一般靈巧的手藝,是當時社會所允許并倡導的。就這樣,宮中女子給自己找了一個過“七夕”的好名目,“七夕”的主題也就在“愛情”之外多了“乞巧”一出。原題劉歆的《西京雜記》:“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,俱以習之。”彩女,就是宮女。“七夕”乞巧的習俗從漢代宮中興起后,很快流傳到民間,并一直延續至今。
不過,現代社會,“七夕”的主題似乎正在向“愛情”回歸,“乞巧”有弱化趨勢,以至“七夕”被越來越多的人當成了“中國情人節”。
(本文刊于《咬文嚼字》2015年第8期《探名小札》欄目。)
來源:咬文嚼字微信公眾號